日益增加的“北京藍”。馮麗妃攝 在實現全球“碳中和”的目標下,不少氣候學家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減排還有一個好處,即改善空氣質量。 2013年啟動的中國清潔空氣行動交出了減污降碳“兩份”成績單: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74個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降低50%以上;二氧化碳累計協同減排24.3億噸。 “中國應對空氣污染的努力帶來了可觀的氣候效益。這說明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設計減排政策應當重點關注具有顯著協同效益的相關措施!鼻迦A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對《中國科學報》說。近日,他和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可觀的協同效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氣污染宣戰,大氣污染治理發生歷史性變革。 2013年,我國推出被譽為“史上最嚴”的“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降低重點地區PM2.5濃度;2018年,我國又推出“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改善全國空氣質量。 利用清華大學開發的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模型(MEIC)進行測算,研究者發現,通過八年奮戰,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13~2020年間,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分別下降了69%、28%和44%。同期,74個重點城市的PM2.5年均濃度從每立方米72微克下降到34微克。 “清潔空氣行動期間,GDP持續增長和空氣質量顯著改善,說明我國實現了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的基本脫鉤!闭撐耐ㄓ嵶髡邚垙娬f。 不僅如此,2013~2020年間,我國八年清潔空氣行動中的協同治理措施帶來的累計凈二氧化碳減排量達到24.3億噸,超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的累計增長量(20.3億噸),且遠高于安裝末端污染治理裝置額外帶來的2.3億噸碳排放增加量。 減排24.3億噸是什么概念呢?這與過去十年作為我國減排主力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成果相差不大。2012年以來,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少排放29.4億噸二氧化碳。 “過去,國際上的研究更多關注氣候政策帶來的空氣質量改善效益,我國的清潔空氣行動并非以氣候目標為導向,但同樣帶來了可觀的協同減排效益!闭撐墓餐髡、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 “奇跡”背后 事實上,中國對大氣污染的整體治理力度即使放到國際上也相當亮眼。 以北京市為例,2021年,其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氨本┧{”已經逐漸成為常態,聯合國環境署將之譽為“北京奇跡”,并發布了獨立評估報告為其他城市提供大氣污染治理的經驗。 日益增多的藍天“底色”背后是多管齊下的鐵腕治污。研究者分析了五項兼具空氣治理與碳減排協同效益的措施。其中淘汰落后產能、整治工業燃煤鍋爐是我國協同減排貢獻最大的兩項措施。八年間,我國累計淘汰45000兆瓦燃煤電廠落后產能、3.12億噸鋼鐵落后產能、3.88億噸水泥落后產能和1.92億重量箱平板玻璃落后產能,淘汰約65萬蒸噸小型工業燃煤鍋爐。 “以工業燃煤鍋爐整治為例,小型燃煤鍋爐燃燒效率低,僅為65%左右,甚至更低。如果更換成大型燃煤鍋爐,燃燒效率可達84%以上,這一過程通過節約煤炭使用量產生了減污降碳的協同效益!闭撐墓餐谝蛔髡、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鄭博說。 此外,在民用散煤清潔化替代方面,我國“煤改氣”“煤改電”超過2900萬戶,超過30萬蒸噸民用燃煤小鍋爐被取締;2016年開始的“散亂污”整治行動關停取締或升級改造約66萬家企業;淘汰超過2600萬輛黃標車及老舊車輛。 這些“壯士斷腕”式的治理措施成效顯著。八年間,五項措施累計節能10.6億噸標準煤,相當于當前中國每年能源消費量(約52.4億噸標準煤)的1/5。 它們使區域空氣質量大幅提高,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4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2020年共貢獻了全國二氧化碳協同減排總量的53.2%。其中,京津冀地區貢獻最大,其次是長三角、汾渭平原和珠三角。 污染控制政策更嚴格的省份也實現了更顯著的PM2.5濃度下降和碳協同減排。河北、山東、浙江、山西和河南為碳協同減排量最大的5個省,2020年協同減排量占本地總碳排放量的5.9%~13.2%,說明清潔空氣行動是實現這些省碳減排的重要驅動因素。 中國經驗的啟示 “中國的清潔空氣政策對全球碳排放產生了直接影響!睆垙娬f,2013年后,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推動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平臺期,美國、歐盟的碳減排抵消了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排放增長,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平穩階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同時表示,盡管清潔空氣行動的協同減排成效顯著,中國仍需要進一步優化能源體系和經濟結構,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一方面,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經歷了數十年快速增長后,于2013~2016年出現了平臺期,這與煤炭消費量的下降密切相關。但2016年后,隨著化石燃料消費總量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反彈。 另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等末端治理措施在中短期內對減污降碳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其減排潛力逐漸釋放,或無法支持實現中國長期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需要進一步強化電力結構清潔化、工業部門能源轉型、建筑節能、居民清潔采暖、機動車電動化等相關協同減排措施。 2021年,我國PM2.5年均濃度已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但離世界衛生組織的最終指導值5微克/立方米仍有較大差距!半S著清潔空氣行動的實施,我國大量低效的工廠已經被升級或淘汰,中國工業的整體能源效率已經提升到較高水平!辟R克斌說,“‘雙碳’目標下,中國迫切需要氣候變化和大氣污染問題的協同解決方案! 他建議,未來在政策制定上應當優先考慮具有協同減排效益的措施,在目標、政策、措施、管理等多方面實現氣候變化和空氣質量改善之間的協同。 此外,研究者表示,中國協同降污減碳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具有重要啟示。由于經濟壓力和其他因素,發展中國家短期內實現低碳轉型比較困難,中國經驗為其他面臨大氣污染問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參考的過渡方案。 (編輯: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