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21年全國大部水熱條件利于植被生長和生態質量提高,全國植被生態質量為2000年以來最好。 《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大部水熱條件利于植被生長和生態質量提高,氣象災害對植被生長影響總體偏輕,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68.8,較常年(2000年至2020年均值)提高7.7%,較2020年提高0.4%,植被生態質量為2000年以來最好。 2000年至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升高實現“三級跳”。2012年至2021年,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00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兩個階段平均水平分別提高15.9%、7.8%。 針對氣象條件對全國主要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影響,評估顯示,2021年全國林區氣象條件較好,森林生態質量為2000年以來第二高;草原區水熱條件優越,產草量為2000年以來最高;農區氣象條件總體較好,糧食平均單產為2000年以來最高;北方大部降水偏多,荒漠化地區大部地表生態持續向好。 《公報》還對三江源地區、祁連山區、東北地區、海河流域、黃土高原、秦嶺、西南石漠化區、武夷山區、洞庭湖和鄱陽湖、太湖等重點區域生態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進行了氣象影響評估。其中,三江源地區2000年至2021年降水增多、氣溫升高,湖泊面積擴大,生態持續改善;秦嶺大部2000年至2021年降水增多,植被生態質量提高;武夷山區2000年至2021年水熱條件利于植被生長,水源涵養功能提升! 4月1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21年)》(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21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雖然氣象條件較2020年有利于沙塵天氣偏多偏強,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仍呈現向好趨勢。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為21.3天,較2020年和近5年平均分別減少2.9天和6.9天。全國地面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平均濃度分別較2020年下降9.1%和0.7%。酸雨污染狀況持續改善,平均降水pH值和酸雨頻率均保持了近年來酸雨持續改善的較好水平。 《公報》分析稱,2021年北方地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偏有利,南方地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偏不利。京津冀等北方區域受冷空氣偏強、風速偏大等影響,氣象條件可使PM2.5濃度較2020年下降2%—6%;受5月至9月降水日數偏多、高溫和輻射偏弱等影響,較2020年有利于臭氧濃度下降。珠三角等南方區域受有效降水日數偏少、風速偏小等影響,氣象條件可使PM2.5濃度較2020年升高3%—10%;受5月至9月輻射和高溫偏強等影響,氣象條件較2020年不利于臭氧濃度下降。 《公報》同時指出,2021年沙塵天氣偏多偏強,我國共出現13次沙塵天氣過程,較2020年和近5年平均分別偏多3次和0.8次。衛星監測顯示,2021年全國大部分地區臭氧和二氧化氮對流層總量均較2020年有所增加。 (編輯: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