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球皮膚”,土壤是我們95%食物的源頭。然而,就是這些默默奉獻的土壤,如今卻面臨短缺的境地。 根據聯合國新聞報道,全球每五秒鐘就有一片足球場大小的土地受到侵蝕。照這個速度,到2050年前,全球超過90%的土壤都可能出現退化危機,進而導致糧食減產、清潔用水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水力,重力,風力,凍融等都會造成土壤侵蝕 其中水力侵蝕是常見且最主要的一種 (圖:圖蟲創意)▼ 對于僅占世界10%的耕地面積,但需承載世界約20%人口的我國來說,土壤“變累”、“變瘦”、“變薄”等退化問題也同樣嚴峻。 既然土壤都是經歷滄海桑田而來的,為什么還會退化呢?我國土壤健康現狀怎樣,我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土越耕越返貧,地越種越不行 (圖:壹圖網)▼ 土壤,從何而來? 在自然界的各個要素中,土壤可以說是最低調的一個了。雖然平日里總是靜悄悄地,但土壤卻有著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據統計,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氣中碳含量3倍以上,比現存動植物所含碳總和的四倍還多,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最大碳庫。 作為土地最常見的碳庫——化石能源 自人們發現這一遺產以來,已經完全離不開它 (圖:shutterstock)▼ 然而,在距今5億-4.4億年前的奧陶紀,廣布地表的土壤還并不存在。 那時,地球表面出現海退,陸地面積增長,這給一些生活在岸邊的綠藻(如今大部分陸生高等植物的祖先)提供了上陸的機會。 綠藻陸地化事件,從一個單細胞藻類進化出如今的大家族 (來源:Shifeng Cheng, 2020)▼ 到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真菌、地衣、苔蘚逐漸走上風化殼,促使地表巖石風化并積累有機質,成為土壤形成和發育的原始開端。 石炭紀末到2.7億年前二疊紀后,隨著地殼運動加劇,淺水域和沼澤地消失,蕨類植物演變為裸子植物并逐漸成林。 植物通過逐步演變,占用更多的土地資源 (圖:壹圖網)▼ 這一時期,隨著自然條件的改變,土壤也進入到了多樣化發展階段。例如當時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煤系和紅色巖系,就是如今鐵鋁土和富鐵土的祖先。 從1.35億年至1.1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到新生代第四紀,隨著古地中海消失,喜馬拉雅山等大型山系隆起,我國東南濕潤、西北干旱的格局也在基本形成,土壤類型也變得更加復雜,并讓我國成為包含12個土綱,61個土類和231個亞類的土壤大國。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 土壤類型極其豐富,可因地制宜用于不同途徑▼ 這些土壤與全球各地的土壤一起,形成具有一定連貫性的土壤圈。 土壤圈這一概念最早由馬特森于1938年提出。之后這一概念便加入到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共同構成的自然圈層大家庭中,并在其中充當著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重要紐帶。 例如,對于巖石圈來說,土壤的存在能最大程度減少外營力,對巖石起到保護作用。 對生物圈來說,土壤也是重要的生存環境 是許多生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園 (圖:壹圖網)▼ 不過,雖然土壤由巖石發展而來,但與巖石仍大有不同—— 肥力是土壤與巖石的最大區別,是土壤本身最顯著的標簽,也是供應植物生長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儲蓄庫。 土壤的原生肥力下降,現在種地不施肥不行 (圖:Flickr)▼ 當人類對土壤進行開發、改造、施肥、播種等操作后,會讓本就擁有一定自然肥力的土壤再加上一層人工肥力,二者疊加后的有效肥力,就是衡量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 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加劇,人們對土壤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逐漸增加,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土壤不僅肥力沒有增強,反而出現“變瘦”、“變少”、“變累”等退化現象。在我國,土壤退化就不少。 種地就用金坷垃,一袋更頂兩袋撒 (圖:wiki)▼
|